close

大多數人一生都必須經歷生老病死,其中生病是最常見也是最須積極面對的課題。雖然晚近預防醫學已發展得有聲有色,但不論是病患、家屬或臨床醫療人員,對疾病最關切的不外乎病因、診斷名稱、治療方式或計劃、治療效果及預後。

 

精神醫學融合了最深奧的腦科學與極繁複的人文科學,故臨床精神科醫師對任何疾病的診斷、治療相對地須更費心,至少應從生物、心理、社會環境三大層面之所有遠因、近因(誘發因素)、加重或維持因素透澈地去分析病因,進而作成診斷,並據以擬訂治療計劃。

 

眾所週知身心是一體的,然而一般人,甚或醫療人員對疾病往往偏重身體的層面,較輕忽與壓力有關的「心理」層面,導致對疾病的病因或治療未臻完善。

 

處於二十一世紀高遽變性、競爭性的大環境下,鮮有人不具壓力。事實上,生活本身就是一種壓力,而心理現象時時存在,或可說:時時皆心理、處處俱壓力,所謂「社會心理壓力」因而廣泛見諸於社會學、心理學、精神醫學等專業領域中。對壓力來源而言,社會心理壓力可歸於外在性的,另有內在性的生理壓力源,此兩類壓力源持續作用後將相互影響並加速惡化。例如,就癌症患者而言,除病痛直接帶來的生理壓力外,因對病情、治療或預後的認知所引起的情緒反應,又會增強壓力的影響效果。

 

壓力會引起強烈的生理與情緒反應,進而導致血壓的升高,面臨壓力的感受若是不確定性、壓迫性或危險性時,會產生焦慮;若感受是失落的,會產生憂鬱;感受是挫折的則情緒反應是憤怒。研究已證實情緒對邊緣性高血壓個案確有影響:焦慮與憤怒顯著地使個案的收縮壓及舒張壓上升;反之,愈快樂則收縮壓愈低,短暫的心理壓力、焦慮、憤怒或哀傷等情緒反應均會引起心臟搏動速度和血壓的變化,精神生理的研究亦顯示壓力會促進、加劇心律的障礙,即使無明顯的心臟疾病,亦可引發竇性心搏過慢,陣發性心室上心搏過速,房性和室性早搏,嚴重者更會造成致命的心律失常,如心室顫動。

 

受到壓力時,消化道常明顯地表現出其生理反應,有腸胃症狀的病人,其中約一半左32右是激躁性腸胃症候群的患者,最近的研究顯示社區中具此症候群症狀的人有百分之六十從未因此就醫,女性的患者是男性的二到三倍,在已開發國家較普遍,且近年來發生率有增加的趨勢,可能跟壓力、生活型態與飲食的改變有關;激躁性大腸症候群主要是便秘、腹瀉兩樣症狀常交互出現,適當的藥物治療雖可暫時緩解症狀,然處於巨大壓力下,藥物治療效果則不佳,欲達較佳之治療效果,仍須協助其各種情緒的改善及有效地舒解生活的壓力。

 

糖尿病之病因為多種因子構成,包括遺傳、體內功能不平衡及壓力,在各種壓力影響下,血糖濃度會驟增,病人也會因壓力及情緒的變化而使病情惡化;因此,適當的避壓、減壓可使糖尿病獲得較好的控制。另外,免疫系統可保護我們免於感染,壓力可直接擾亂免疫系統,使人容易受到感染,亦即壓力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增加微生物感染的機率,有些臨床研究已證實學生於考試前罹患上呼吸道感染的機率比平時高,在面臨壓力時潛伏在體內的?疹病毒或結核菌復發的機率亦較高;癌症之發生也和惡化與免疫力之下降有關,壓力既會降低免疫功能,自會助癌症細胞一臂之力 ,尤其是作用於T型淋巴細胞,許多罹患癌症的病人,發現其T型淋巴球數目明顯地減少。

 

過度或持續過久的壓力影響層面既深且廣,對於疾病,更是如此。以上僅就幾種常見的身體疾病簡略介紹其關聯性。當一個現代人,對於壓力的管理,如預測、避免或減少壓力源應有起碼的概念。良好的壓力管理,可避免疾病之發生,即便不幸罹病,亦可減輕症狀的惡化,讓疾病更易於治療或加速痊癒的能力。

文章摘自: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5645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trok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